审计资讯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审计资讯 > 正文

摘要: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审计工作特有的方法之一,已经成为审计机关发挥“免疫系统”建设性作用的实践载体和重要方式。本文结合当前审计工作指出了贯穿在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的六大矛盾关系:专与广的矛盾、宏观与微观的矛、时效与时间的矛盾、定量与定性的矛盾、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矛盾、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文章还在分析矛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六项思路,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立足微观审计,着眼宏观服务;用效率赢得时间,用时间保障时效;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关键词:专项审计调查矛盾辩证创新

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审计工作特有的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已经成为审计机关发挥“免疫系统”建设性作用的实践载体和重要方式。如何将专项审计调查置于审计创新体系全局中来全面的衡量和审视,如何破解当前面临的诸多理论瓶颈和实践的困惑,何以在审计创新转型的大潮中实现专项审计调查的创新提升也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专项审计调查内在矛盾关系的全面审视和把握,本文仅结合当前审计工作浅谈贯穿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的六大矛盾关系。

一、专项审计调查中的六大矛盾关系

(一)专与广的矛盾。一方面,专项审计调查是对特定事项进行专门调查,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审计,目标相对集中且十分明确。调查对象可以是一项(一类)资金或一项(一类)项目,也可以对一项资金或一项项目的一个方面进行调查,这是其“专”。另一方面,专项审计调查又具有审计内容广、审计范围广的特点。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特定调查事项,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普遍情况和共性问题,做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判断,客观上要求调查对象有一定的数量和覆盖面,这是对其“广”的要求。从社会分工细化的角度看,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越具体,调查的事项越专,越能体现专项调查的优势。而从实践上看,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越广,调查的对象越多,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越多,就越能更加全面、系统地把握问题。如果调查时间、成本允许,调查范围应尽可能大一点,让调查结果能最大限度反映事物的全貌,以期形成准确度高、说服力强的审计调查结论。可以说,专项审计调查对广度与深度要求都比较高,在实践中需要在“专”与“广”之间取得平衡。

(二)宏观与微观的矛盾。专项审计调查围绕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息息相关的宏观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力求从政策、制度、管理等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趋势,并有针对性地从宏观层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在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信息反馈和调查目标等方面具都有宏观性。从宏观角度发挥作用也是专项审计调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专项调查的重要优势所在。但同时,审计工作的本质和职责决定了专项调查必须以微观活动为基础。任何层次的审计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都离不开大量的微观审计活动。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范围广的特点更是加大了微观审计活动的工作量。从审计项目的立项到现场审计的开展,从审计底稿的编制到审计报告的撰写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文字、账务、程序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如何从繁冗复杂的具体事务中突破和超越,从微观把握宏观,需要从各个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的关系。

(三)时效与时间的矛盾。时效性是专项审计的重要要素。专项审计调查不管是事前调查还是事后事中调查,其时效性都很强。专项审计调查大多数是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跟进,集中目标、集中人员、及时进行,迅速作出专项调查结论,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让审计调查结果能最大限度地为党委、政府等决策部门所采用,审计调查必须具备时间上的及时性。审计查事实、验资料、作决定,无不受时间范围的限定,超过时限,事实就可能失真,结论就可能失误,处理就可能失当。只有把握时效,专项审计才有意义,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然而,专项审计调查涉及的范围广泛,调查对象、调查地区众多。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各类表、帐、证、专业资料、文件、合同或协议书等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文件要求进行反复核实查证,对数据准确性和审计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要切实地达到预期效果,全面透彻地把握问题,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保证。

(四)定量与定性的矛盾。能否对特定调查事项作出客观全面的审计评价既是专项审计的难点,也是审计调查成果的集中反映。一方面,鉴于专项审计调查成果的广泛运用及其宏观性作用,客观上要求审计成果能够对总体对象进行具体的定量评价,对调查事项的合法性、经济性、效率性、风险性、可持续性等要素的考察都可以通过数字说话,通过定量分析来应证结论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在转型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复杂问题,既要关注经济运行的速度,又注重质量和效益;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关注社会效益;既要注重短期效益,又要关注长期效益;既要注重现象的描述,又要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这使得如何定量评价和处理也较难把握。此外,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其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评价的质量易受审计人员的知识和判断能力、对潜在事项的了解以及相关背景的动态变化等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虽能带来更高程度的精确度和严密性,但又高度依赖于获得支持数据的可能性、有效性、充分性,实际操作上难度较大。孤立地运用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都有可能造成以偏盖全、主观臆断、论证不充分等缺陷,进而影响审计评价的层次性和合理性。

(五)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矛盾。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普遍性、苗头性、潜在性的突出问题,是对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领导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这就要求专项审计调查必须紧贴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被审计对象的实情,围绕现阶段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密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特点,必须具备现实性的品格。同时,专项审计又是面向未来的审计,需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从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度看待问题,防患于未燃。尤其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由于大量无形的、不确定因素及创新因素的存在,审计风险、信息风险、经济风险普遍存在,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实践的全面感知者,有必要也有条件针对情况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及时预警,在全面揭露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发挥前瞻性作用。前瞻性也是检验专项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离开了前瞻性就谈不上发挥建设性、宏观性的参谋作用,也就无法体现专项审计工作的作用和价值。

(六)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鉴于专项审计调查在宏观性、时效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依托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对审计工作的信任,国家和社会对专项审计的期望值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专项审计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范围逐步扩大、涉及的领域逐步扩大、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的创新性融合不断推进。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社会和公众对专项审计调查的需求是无限的,专项审计调查在实践中的创新探索和尝试也是无限的。然而,在看到瞩目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专项审计调查由于政策性强、综合性高、难度相对较大,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又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用党和人民的期望来衡量,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仍有较大的差距,其审计手段有限、技术水平有限、审计资源有限。直接表现在: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突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与专项审计调查所要求的专业胜任能力不相适应;审计调查工作质量控制程度与其重要性尚不相称;审计手段、审计环境等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制约了审计成果的落实、提升、转化。专项审计调查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将随着其影响的逐步深入而扩大,实践中的难点是如何融合二者的矛盾,找到双方的契合点。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六大矛盾关系

科学地理性认识客观事物内在关系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好新时期的专项审计工作并实现创新性的突破,不断提高专项审计为决策服务的能力和实效,就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上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做到专,而且要做到广,只专不广或只广不专都难以充分发挥审计调查的成效。专与广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是点与面、质与量的关系问题。只有在点上做到专,在面上做到广,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才能实现专与广的最佳结合。一方面,要抓住重点,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选取重点项目进行全面剖析、全程跟踪、挖掘共性。另一方面,在保证一定覆盖面的基础上要把重点调查事项放在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放在总体情况下进行审视,举一反三,达到“审计一个,教育一批,规范一片”的效果。总之要针对具体调查事项和现实的审计条件,秉承“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把握好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做到既要在单项突进的深度上下功夫,又要在整体推进上做文章,共同构成一个点、面结合的有机整体。

(二)立足微观审计,着眼宏观服务。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其实质是目标与过程的问题。只有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用微观的过程保证宏观的目标,在具体的审计事务中才能够见微知著。宏观意识决定着微观审计的方向,只有具有良好的宏观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归纳出好的思路、计划,才能有效控制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处理以及审计成果加工利用等具体审计工作,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因此,微观审计活动中要贯穿宏观意识,在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审计方案、进行现场审计等方面需要认真把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在编制底稿、撰写报告、输送信息时都需要有良好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同时,审计宏观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大量的微观活动。审计工作必须通过大量的微观活动来完成,审计工作能否在整体上达到审计目的,发挥宏观作用,最终取决于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其理解、发挥、执行的程度。我们不能脱离微观审计活动单纯地追求宏观效应。如果微观审计调查的质量差,对重大事项的反映和查处缺乏有力的证据、对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调查研究不深入,就难以形成准确的、符合实际的审计结论,更谈不上宏观性作用的发挥。因此,审计调查工作只有以高质量的微观活动为基础,立足微观,才有可能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也只有审微观看宏观,审局部看全局,从宏观着眼,才能从总体上把握问题。

(三)用效率赢得时间,用时间保障时效。时间与时效是专项审计中两大重要要素,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不可兼得的。我们强调时间性,恰恰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时效”,孤立片面地追求时间或时效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主动赢得时间,又要尊重审计工作的客观的时间规律。一方面,注重审计调查的时效性,要千方百计提高工作效率,用效率赢得时间。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严把时限关,将遵守审计时限情况作为审计项目质量量化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审计时限意识,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时限贯穿于每一项审计任务的始终及每一个环节,从而赢得工作的主动,将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尊重专项审计调查过程的特有的规律性,严把审计质量关,确保审计取证充分、审计调查全面、审计程序合法到位,不可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时效,而本末倒置,忽视对质量的控制、程序的落实到位,则不仅达不到服务宏观的目标,反而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四)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客观事物总是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一定的质规定一定的量,一定的量表现一定的质。没有对调查对象量的分析,就没有对其质的深人认识,更不能对事物状态进行进一步的鉴别与选择。也只有对客观调查对象的性质、特点有一定质的认识,才有可能进行定量认识,才能有根据地去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尽管各有自己的方法、研究步骤等,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联系和互为补充的。定性研究不等于没有数字,而定量研究中也不乏直觉、价值判断和逻辑推理等定性判断。在实际应用中,应明确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具体化,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逻辑思维模式。在审计调查实践中要根据被审计项目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既要通过常用的访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政策分析等定性方法为调查分析提供充分可靠的数据基础,也要利用常用的概率技术、敏感性分析、统计推论、计算机模拟等定量方法进一步查找事实和数据,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便对被审计事项做出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提高审计调查结论的可信度和审计意见建议的针对性。

(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只有把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前瞻性建立在现实性基础上,才能在微观项目上有准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宏观管理上未雨绸缪、防患未燃。一方面,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我国的审计实践水平,在调查项目的安排上应紧紧围绕党政工作中心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优先考虑广大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符合当前实际、切实可行。另一方面,要从更高的角度对调查事项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实现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总之,既要从静态上分析经济活动的现时水平,又要从动态上了解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动向、掌握规律性;既要着眼于我国审计的发展现状和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又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充分把握审计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又要考虑各种新思维、新举措、新变革对专项审计工作的影响;既立足现实又要适应未来,做到超前谋划,主动跟进。

(六)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实质上是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的矛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调动一切资源,加大供给能力是解决矛盾的关键。一方面,要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抓起,优化项目管理和人才配置 ,整合审计资源,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具体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几个结合:审计调查资源与其它社会信息资源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资源的聚合效应;日常审计积累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以提高审计调查的工作实效;审计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相结合,以形成权力监督的整体合力;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审计结合,以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和水平;改善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创新审计理念相结合,以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待审计调查的功能,审计调查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工作方法,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目前仍有许多尚需完善之处,在实践中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实际工作中在项目的选择上不能超越审计职能的范畴和审计人员现有能力和水平,在项目的操作上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忽视审计质量。总之,要正确认识审计发展现状,准确把握专项审计工作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既能看到成绩,又能看到存在不足;既能看到专项审计作用和地位的日益重要性,又能冷静地认识到其艰巨性;既要认识到审计工作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同时又要认识到专项审计工作不能离开审计工作的大环境。

综上所述,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中贯穿着大量由个别到全局、由差异到一般、由基础到上层的矛盾关系,并且随着审计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专项审计调查要在审计体系全局中有所担当,要在当前诸多理论瓶颈和实践困惑上有所突破,要在审计创新转型的大潮中有所提升,审计工作者需要运用矛盾论的思维方法,用辩证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调查事项,权衡各方面的关系,寻求矛盾各方的平衡、和谐。

参考文献:

[1] 林钟高.论审计调查的性质、模式及其实施对策.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1(8)

[2] 颜志敏.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应把握的几个重点.审计月刊,2005(3)

[3] 孙尚涛.我国专项审计调查问题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吴淑君、王国平.专项审计调查浅探.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3)

[5] 天津市审计局课题组.关于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分析与思考.审计研究,2006(5)

[6] 傅明.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和方法.绍兴纹理学院学报,208(7)

[7] 王会金.论专项审计调查的若干问题.广西审计,2000(6)

[8] 余野青.“免疫系统”理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审计与理财,2010(2)

[9] 张泉.辩证思维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陕西审计,2002(4)

[10] 朱广忠.政策研究中定量分析的若干问题.理论探讨,1994(1)

上一条: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优化路径研究

下一条: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完善浅探